民生关乎百姓冷暖,也牵动社会安宁。日前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》,为新时代民生工作锚定了新航向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铭记“民之所盼,政之所向”,走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,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难题,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实。
以脚步丈量让民生关切沉入心海。民生工作,不是坐在案头翻几页资料就能把握的,需要双脚丈量和目光探寻。古语有云:“耳闻之不如目见之,目见之不如足践之。”唯有深入田间巷陌、厂区校园、社区院落,才能真正触摸到生活的温度与冰点。群众的一声叹息、一句抱怨,背后可能就是急需解决的民生难题。党员干部要把办公桌搬到现场,把调研笔记写在泥土间,在亲历“灯泡坏了无人修”的困扰、体会“上坡推车喘如牛”的劳累中,读懂百姓的真实诉求。这样的“深走”,既能剔除纸面上的虚浮,也能让政策更接地气。要善于发现那些隐藏在细节里的民生盲点,把碎片化的问题汇总成精准的任务单;在一次次走访中积累民情民意的“原生态”素材,使决策有依据、措施有靶向、行动有温度。
以真心倾注让民生温度抵达家门。一枝一叶总关情,民生之要,在于情感的联结与关切的细腻。百姓的幸福,往往由一盏路灯的亮度、一条小路的平整度、一张补贴到账的及时性构成。党员干部若只看大数据,不看细节,只算经济账,不算情感账,就容易忽视民生工作的温润本质。民生是“针尖上的功夫”,需要用耐心和细心去绣花。教育公平、医疗可及、养老舒心、居住安稳……这些关乎生计与尊严的点滴,都是民生温度的组成部分。把群众的困难装在心上,把群众的盼望揣在心里,把群众的期许化为行动。在“一老一小”的日常里找准发力点,在“一户一屋”的细节中倾注真心,让百姓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在身边、关怀在眼前。
以实干担当让民生成果绽放枝头。民生之事,贵在落实,难在长久。空有蓝图而不付诸行动,再美的愿景也只是空中楼阁。民生工作的关键在“行”,成效在“恒”。无论是城市更新的细致推进,还是基层保障的长效机制,都需要一锤接着一锤敲、一件接着一件干。群众最怕拖延,最忌敷衍,因此必须以“今天再晚也是早,明天再早也是晚”的紧迫感去推动工作。要瞄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堵点,建立高效的办理机制;针对群众办事最费劲的环节,推行简化流程、优化服务的举措;对于群众感受最直接的痛点,开展面对面解决、点对点跟进的行动。让数据多跑路,让百姓少跑腿;让网络端的快捷服务延伸到线下的温暖接触。脚踏实地、久久为功,才能让纸上的民生蓝图变成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,让民生成果如枝头花果般在百姓生活中绽放。
共产党员网 凯发国际登陆的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