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十年前,当华夏大地的硝烟逐渐散尽,当赤色山河的烽火迎来霞光,中华民族以骨为笔、以血为墨,在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写成气壮山河的史诗。八十年后,那些跃动在纸张上的文字,那些回荡在街巷里的呐喊,并未因岁月流逝而消散。在成都青羊区祠堂街的青砖墙间,报刊分发之声、抗战救亡之语仍在回响。抗战时期的这里,是代订《新华日报》、传播进步思想的“文化街”,是中国共产党在成都唯一公开的“枢纽点”,也是承载抗战记忆、诉说救亡往事的“革命地”。而今天,它正以“红色基因 现代文旅”的融合之态,让那些镌刻在时光纹路里的初心故事,在新时代被重述和铭记。
匠心续脉,建筑焕彩聚新韵。老建筑的屋檐落影下,洒着因“锔瓷金缮”的巧思而重绽的光华。报社旧址的砖木结构仍带着民国中西合璧的风骨,廊柱间仿佛还回荡着当年分发报刊的急促脚步声;金秋茶社的木椽灰瓦下,盖碗茶的清香与年轻笑语交织,川西民居的格局里生长出新的烟火气;四川美术社的青砖墙面,曾见证徐悲鸿挥毫、张大千写生,如今在艺术展厅的光影中,老画笔与新思潮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。改造以匠心为锔钉,以敬意作金箔,既还原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形制,又用现代工艺加固梁柱,让6栋百年建筑脱陈焕新,在时光窖藏中愈发醇厚——砖缝里藏着历史的密码,窗棂间漏下今日的阳光,真正响应了“以用促保”“以用带保”的理念,让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记忆,每一处雕梁都诉说着过往。
安民为本,烟火情深暖心田。青砖墙的斑驳纹路里,藏着祠堂街老住户半个世纪的生活印记。改造前,30平米的砖木小楼挤着三代人,公共厨房的煤烟味与露天厕所的潮湿气交织,老人记忆里“雨天如厕要撑伞”的窘迫,是这里曾经的日常。改造以“新陈代谢”的智慧,让民生温度浸透每一块青砖。通过院落“坝坝会”听民意、成立“自改委员会”聚民智,全部居民迁入新居时,不仅拿到合理补偿,更有人收到回迁经营的邀约。38株梧桐树原地守望,永顺胡同等六条巷道复原如初,老茶客们仍能在梧桐树下摆开“龙门阵”、说着“晨呼队”唱抗日歌的往事。如今的慢行街区里,9米宽的步道串联起茶社与美术馆,老匠人在修复后的老楼下摆摊,年轻人在民国风咖啡馆打卡。当夕阳为川西民居的灰瓦镀上金边,孩童追逐的笑声与老人摇扇的轻响交织,祠堂街把“住有所居”的承诺,酿成了新旧共生的市井甜酿。
赓续血脉,红色铸魂传薪火。祠堂街38号的高耸红墙内,弥漫着《新华日报》依旧清晰可闻的油墨香。周恩来同志在此部署工作的灯光、报童穿梭街巷的吆喝、进步青年传阅报纸的急切,共同写就“革命街”的热血篇章。如今,红色故事正以青春语态焕发新生:革命文物展上,王右木的信笺与《新华日报》的排版稿被看见,30位亲历者的口述影像让历史有了温度;庭院里,短视频达人以明快节奏讲述江姐读报的专注、川军出川的壮烈,“00后”听众围坐梧桐树下,让红色记忆在笑声与掌声中扎根;就连文创帆布袋上的报头图案、笔记本里复刻的社论片段,都成了可触摸的“精神图腾”。从档案柜里的泛黄史料,到年轻人手机里的传播热帖,祠堂街让红色基因跳出教科书,在鲜活表达中代代相传,正如历经八十载而永不熄灭的火炬,在新时代的风中愈发炽烈。
共产党员网 凯发国际登陆的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