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6月,我受组织选派赴云南省贡山县捧当乡迪麻洛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。从司法岗位到田间地头实践,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工作视野,更让我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。
回首近一年的驻村时光,许多场景都历历在目,还记得刚到村里的第二天,我主动请缨参与塞瓦龙巴徒步路线考察。这段路途49公里,历时3天的路程,让我第一次领略了迪麻洛村牧场的辽阔壮美,也让我在雪山之巅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足迹。途中,通过与村党总支部书记和村里致富带头人的深入交流,我初步了解到村里的农业现状、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划等,也真切体会到驻村工作的艰巨性——不仅要做好群众工作,更要承担起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”的重要使命。
时光荏苒,驻村已近一年,从最初的适应环境、融入团队到全身心投入工作,我始终以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为指引,坚持深入基层一线,倾听民声民意,着力夯实基层党建根基,推进产业发展,改善人居环境,调解矛盾纠纷,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走村入户摸实情,精准把脉谋良策
“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。”驻村伊始,为快速精准掌握村情民意,我开启了走访调研工作。纵览村情知经纬,迪麻洛村地处贡山县捧当乡北部,东邻德钦县云岭乡、燕门乡及维西县巴迪乡,南连贡山县丙中洛镇,距乡政府8公里、县政府28公里。全村占地面积为320平方公里,村民居住在海拔1700~2700米之间,辖12个村民小组,共689户2435人,其中脱贫户363户1256人,监测户108户316人。村内耕地面积仅为2939亩,林地24万亩,草地20万亩,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村,这里生活着藏族、怒族、独龙族、傈僳族、汉族等各族群众,其中9个村民小组位于高海拔山区。有时候我会自嘲,光是记小组名称和方位就记了整整一周。
磨刀不误砍柴工,我与工作队员历时3个月走遍了全村所有脱贫户和监测对象,深挖致贫根源、跟进帮扶成效、掌握生活现状。通过扎实走访,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群众的急难愁盼,也找准了制约村庄发展的关键瓶颈,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为精准把握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和政策导向,我沉下心来系统研读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州县各级配套政策法规。针对政策条文理解不透、落地路径不清等问题,秉持“不懂就问、不会就学”的态度,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乡村干部请教探讨,力求吃透政策精神、掌握工作要领。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,我在处理村级事务、服务群众、谋划发展的履职本领得到了切实提升。
党建引领聚合力,固本强基增动能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迪麻洛村下设1个党总支,8个党支部,共有94名党员。驻村工作队坚持组织振兴先行,采取“双轮驱动”策略:一方面,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、组织生活会等制度,将理论学习与乡村治理、民生服务、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;另一方面,通过组织党员带头修建通组公路便道、生产便桥等实践活动,切实锤炼党员干部求真务实、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。
在“5·31”自然灾害抢险中,党员干部冲锋在前。面对暴雨如注、河水肆虐的危急时刻,我们坚持生命至上原则,对隐患点农户开展地毯式劝离工作。通过耐心讲解灾害风险和撤离必要性,最终成功转移48户201人,实现人员零伤亡。洪水退去,进入灾后重建阶段,我们建立灾情日报机制,精准统计受灾情况,为制定重建方案、争取救助资源提供了详实数据支撑。在这场大考中,我们携手迪麻洛村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铁肩担责”的先锋本色。
日常工作中,我们设立党员先锋岗,引导党员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、矛盾调解、环境整治等工作,着力打造一支“群众信得过、靠得住、离不开”的工作队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。
因地制宜谋发展,盘活资源促增收
产业兴则乡村兴,产业旺则百姓富。驻村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班子深入调研,立足迪麻洛村资源禀赋,科学确立了以白芸豆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。通过延伸产业链条,积极与农副食品企业开展合作,创新开发白芸豆糕点等系列产品,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2025年,全村白芸豆种植规模扩大至400亩,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。同时,创新采用“公司 村民”模式,通过民主议事程序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,盘活原旅游服务中心等闲置资源,有效提升服务效能。
多彩活动燃热情,凝心聚力共振兴
在日常工作之余,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村民体育特长优势,精心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。这些活动不仅成为连接村民情感的纽带,更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,让邻里关系在互动中更加融洽,为乡村发展凝聚起强大的团结力量。
每日饭后,村里的气排球场便热闹起来,村民们自发组队展开较量,欢呼声、喝彩声此起彼伏。工作队还以此为契机,主动对接县排球协会开展友谊交流赛,以赛促学、以赛会友,既提升了村民的竞技水平,又让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。在此基础上,“迪麻洛气排球协会”应运而生,目前已有固定会员30余人,日常训练、赛事组织有条不紊,成为村里一道活力满满的风景线。
同时,工作队积极发掘村内有篮球特长的村民,组建起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篮球队。队员们走出村庄,参与“携手促振兴”精神文明素质提升活动。赛场上,队员们默契配合、奋勇拼搏,最终凭借出色的团队配合连夺三冠,并赢得6只羊的奖励。这份荣誉让全村上下备受鼓舞,“团结就是力量”的信念也更加深入人心。
这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开展,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,更通过一次次协作、一场场比拼,拉近了邻里距离,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和联系群众的“神经末梢”,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场域。这段驻村经历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财富,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,我深感荣幸与自豪。展望未来,我将始终秉持“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”的信念,立足岗位、履职尽责,在乡村振兴一线当好“连心桥”,为迪麻洛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
共产党员网 凯发国际登陆的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