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我国华东、华北、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,防汛救灾进入关键时期。7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,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树牢底线思维、极限思维,全面压实政治责任,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,盯紧守牢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,科学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,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、第一时间处置,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防汛救灾是一场与时间赛跑、与险情较量的硬仗,细节决定成败,小节关乎大局。越是紧要关头,党员干部越要发扬钉钉子精神,把功夫下在平时、用在细处,不放过任何一处隐患,不疏忽任何一个环节,以“小功夫”筑牢安全“大防线”。
隐患排查要“小题大做”,宁可十防九空,不可失防万一。麻绳最细处易断,堤坝最弱处先溃。险情往往起于青萍之末,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渗漏点、排水口、裂缝处,都有可能成为溃堤决口的致命弱点。要拿出“鸡蛋里挑骨头”的较真劲,对水库堤坝、山洪沟道、城市低洼地带等重点部位反复查、查反复,对老旧房屋、地下空间、临时工棚等薄弱环节过筛子、梳篦子,确保不留死角、不留盲区。特别是对那些“老问题”“老隐患”,不能因为“年年查、年年有”就习以为常,而要像对待新问题一样严阵以待,把隐患当事故来处理、把小险当大险来防范,真正让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、成灾之前。
应急响应要“小步快跑”,宁可备而不用,不可用而无备。险情瞬息万变,慢一拍就可能误大事,迟一步就可能出大险。民间有句谚语:“晴带雨伞,饱带饥粮。”防汛救灾同样如此,预案不能只写在纸上,物资不能只堆在库里,队伍不能只等在后方。要像“燕子垒窝”一样,一点一滴做好日常准备,在预警发布上快人一步,打破“层层传达”的惯性,利用新媒体、大喇叭、网格员等手段,确保预警信息直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预警是前提,行动是关键。要在转移避险上快人一拍,坚决杜绝“再看看”“再等等”的侥幸心理,及时落实“叫应 响应”机制,做到危险区域人员应转尽转、早转快转。同时,险情一旦发生,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,按照既定预案快速调集专业力量,科学统筹调配救灾物资,确保重点区域有保障、薄弱环节有支援,形成救援“拳头”合力。
责任落实要“小中见大”,宁可跨前一步,不可退后半分。责任链条上的每一环都关乎全局,作风上的每一处“跑冒滴漏”都可能成为致命伤。防汛救灾,既能检验干部的担当,又能折射干部的作风,领导干部作为“关键少数”,必须带头把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转化为“事事心中有底”的行动力。要践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脚上多沾泥、身上多淌汗,主动走到河堤上看看有没有管涌,钻进涵洞里摸摸有没有积水,坐在群众炕头问问缺不缺物资,把防汛责任压实在每一寸堤坝上,把群众安危牵挂到每一个细节里。要秉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,杜绝“表格防汛”“群来群往”等形式主义,少些“大概”“也许”的模糊判断,多些“一定”“必须”的坚决态度;对出现的推诿扯皮、玩忽职守等问题,要像整治堤坝渗漏一样露头就打,让“失责必问、问责必严”成为带电的高压线。
防汛救灾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考场,也是锤炼能力作风的战场。唯有以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的担当,盯紧每一处“细小处”,抓实每一个“微末节”,才能垒土成山、积小胜为大胜,在风雨浪潮中筑起冲不垮的“红色堤坝”。
共产党员网 凯发国际登陆的版权所有